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博客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打 腔  

2013-12-11 12:17:01|  分类: 散文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打   腔

朱宜尧

 

 

我小时候在农村,每到冬天,有着很多让人难忘且有趣的事情。比如说,雪地足球,滑雪爬犁,滑冰等等,这让那个捉襟见肘的年代一样有着快乐无忧的童年。

而我要说的“打控”似乎跟这些根本不搭边儿。

打腔是东北的土话。意思就是在烧火的时候,往炤坑或炕洞里面添材添多了,压得下面的火,烧不上来,炤坑里的氧气不够用,火苗一下子窜到了外面。

在我们这代或是我们的父辈们,都有着这样的经历。着急添多了,火没着,凑过脸去,看看炤坑,这时,火“噌”的一下窜了出来,然后闻到烧猪毛味儿。照照镜子,发现额前的头发、眉毛都烧焦了或是光秃秃的,很难看。

其实,烧着了眉毛这还是轻的,后来在我们小村,发生了严重的火灾事情。

那是快过年了,村西头老黄家回山东老家了,让邻居照看着土屋,说白了,就是烧一烧屋子。

冬天太冷,天天都得烧烧,要不然,一冬下来,房子会损寿命的。房子有人气,有人住,房子不会有问题。没有住的话,放一冬,土房就不能再住了。

这位老先生看房可好,每天晚上只来烧一次炕,其余的时候,就光顾着打麻将。

老先生烧的是豆芠子。豆芠子就是打黄豆下来的毛料,农村人都用它来烧炕,因为着得慢,火又不急,炕始终保持着相对恒温。冬北的夜又漫长,用它来取暖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

可豆芠子不好烧,添少了很快就没了火,还得重新引火,添多了又不愿意着,碎的东西很容易压住火,火上不来,起不到保暖的作用。

老先生引着了火,看着炕洞一片红火,便急着添豆芠子,足足添满了一炕洞,关了炕洞的门儿,拂袖而去。

小桌子一放,啥事都忘。等大半夜时,麻局散了,有人看到,老黄家已是一片火海。

东西两院,左邻右舍可是忙开了,怕是烧了自己家,用水浇了被褥,盖在了自己家的房山头。

火,大到人们根本无法靠近,等救火车来了,房子已经落了架,一片废墟。

后来,人们分析得出结论,就是往炕洞里面添的豆芠子,添的太多了,一打腔,把炕洞和火墙子鼓开了,引发的火灾。

后来,我和小朋友几次去出事的地方,看着火烧过后的四堵围墙,冷冷地立在风雪中,孤寂地度过一个漫长的冬天。

打那以后,我再烧火的时候,小心翼翼起来,也再没有发生过“打腔”,并总能想起因打腔而引发的那场大火。

……

一晃几十年过去了,我和那些小伙伴们已步入中年,我已安居到城市。

今年冬天,我又回了一趟老家,宽宽的马路,高耸的砖房,父老乡亲们,那挤满皱纹的脸,像一朵朵历经风雪的花,在阳光的沐浴下,绽放着灿烂的笑。再不是三十年前的旧模样了。那些冰上足球,滑雪爬犁,滑冰,那些童年的游戏,已经成了一代人的记忆了。还听说,现在农村人取暖再不像从前烧炕洞子了,而在秋天扒炕的时候,在炕的底下,均匀地铺一层豆芠子,点着了,循序渐进,能烧一冬,也不会打腔。


 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22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